热门资讯

阳江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失业保险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23 04:39:02

内容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汇:阳江灵活就业人员,阳江失业保险,阳江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失业保险通知

内容简介

一、灵活就业人员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我省从业的下列人员:依托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平台实现就业、但未与平台或机构等相关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以及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二、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遵循自愿的原则

一、灵活就业人员包括:

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我省从业的下列人员:依托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平台实现就业、但未与平台或机构等相关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以及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

二、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遵循自愿的原则:

1、依托平台就业、未与平台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参保从业人员,应取得平台认可的服务资格,并实际开展业务。

2、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需办理就业登记。

3、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费不实施补缴,灵活就业人员已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退费。

三、关于参保地:

1、无雇工个体工商户可在注册登记地参保

2、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在本人就业所在市参保

四、关于参保方式:

灵活就业人员凭有效身份证件及就业登记向参保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参保缴费手续。自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当月起按月申报缴纳失业保险费。

五、关于缴费基数:

不得低于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最低工资标准

注:月平均收入高于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引倍为基数申报。

六、首防参保:

1、原则上以其参保前灵活就业12个月的平均收入申报失业保险缴费基数,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失业保险基准费率(单位和个人费率之和)缴纳失业保险费。

2、其后每年7月申报一次缴费基数,申报后本年7月至次年6月按该缴费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

3、首次参保时灵活就业不足12个月的,按照实际就业月数的平均收入申报缴费基数。

七、关于停止参保:

1、参加失业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停止参保时,应当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失业保险停保手续。灵活就业人员失业后重新就业的,可按规定再次参加失业保险,参保缴费时间累计计算。

2、停止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重新参保的,参照首次参加失业保险有关规定执行,若停保和重新参保时间在同一社会保险年度的,可不重新申报缴费基数。

八、关干失业保险待遇领取:

待遇领取条件:参加失业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失业的,可以按照《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不含省外户籍人员一次性失业保险金):

1、失业前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累计满一年,或者不满一年但本人有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灵活就业的:

1)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因疫情等非因本人意愿原因被要求停产停业1个月及以上的,或者执照(许可证)被市场监管部门暂扣不少于30天或者吊销、注销的;

2)所依托的灵活就业平台单位被吊销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提前解散、破产或停业整顿的;

以上2点需提供的材料:有关部门停产停业通知,注销、吊销、撤销通知书复印件等

3)、所依托的灵活就业平台单位不再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的;

需提供的材料:单位公函

4)、依托平台单位灵活就业的从业人员,被平台单位暂停服务资格连续30天及以上的;

需提供的材料:被平台或机构暂停服务资格超1个月的平台机构材料,如APP截图等

5)、参保人因病或因伤无法从事灵活就业的;

需提供的材料:不少于连续5天的病历及医院开具与住院合计不少于20日的病休单或因工伤残一至六级的鉴定文书或因本次病(伤)申请的残疾人证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因不可抗力非因本人意愿中断灵活就业情形的。

需提供的材料:根据非自愿失业原因提供相关材料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就业需求的。

灵活就业人员由灵活就业状态转为失业状态时,应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并办理停止参保手续。

九、领取方式:

符合申领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凭本人身份证件或社会保障卡、失业登记等材料到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申领失业保险待遇。

十、相关问题解答:

问:在两个及以上平台从事灵活就业人员,其中一个或多个平台中断灵活就业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但其他平台仍可从事灵活就业的,可以申领失业保险相关待遇吗?

答:不可以。

问: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可令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参保缴费期限合并计算吗?

答:可以。

问:参加失业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可以同时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吗?

答:不可以。

特别注意:灵活就业人员需对其提交的参保申报材料、停保申报材料、待遇申领材料等的真实性负责,所承诺事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不予办理。依托平台未实际开展业务参保,通过虚假承诺等方式虚构事实,存在多平台就业申领失业待遇,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材料的,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及后果。